南平建阳:织密“老、妇、幼”健康网托起民生幸福
南平建阳:织密“老、妇、幼”健康网托起民生幸福
南平建阳:织密“老、妇、幼”健康网托起民生幸福“一束光,穿梭在烟雨江南。仆仆风尘千沟万壑成(chéng)过往。”一曲醉美合福(héfú),描绘了合福高铁沿线秀美风光,也反映了赣闽百姓对修建(xiūjiàn)高铁的热切期盼。
合福高铁于2015年6月28日正式通车,串联起皖赣闽三省,重构(zhònggòu)了沿线产业(chǎnyè)版图、加速了产业转型、更以“流动的(de)风景”绘就了全域旅游画卷,在青山绿水间铺就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。
截至今年6月底,合福高铁闽赣段已累计发送旅客(lǚkè)1.4亿人次。
山海(shānhǎi)同频 高铁激活全域旅游新格局
李见华是婺源篁(huáng)岭(lǐng)的村民,过去(guòqù)守(shǒu)着老宅,靠种地和打零工过活。合福高铁(gāotiě)开通后,他和妻子刘芳把老宅改造成“厚塘庄园(zhuāngyuán)”民宿。他说:“十年前游客从南昌来婺源要坐5小时大巴,现在高铁1多小时就到了。”如今,篁岭有200多间精品民宿,村子热闹起来。李见华的母亲加入“晒秋大妈”表演队,展示传统晒秋习俗,为家庭带来了额外收入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高铁的(de)高效通达重塑了旅游格局。武夷山旅行社协会会长施红军说:“高铁改变了旅游格局,形成‘3小时黄金旅游带’,游客可以‘快旅慢游’,深入体验当地文化。”这种交通(jiāotōng)方式的革新与文旅(wénlǚ)需求的升级形成共振,推动沿线(yánxiàn)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。
十年(nián)来(lái),合福高铁带动沿线旅游经济爆发式增长。婺源篁(huáng)岭年接待游客(yóukè)从不足10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200万人次,过夜(guòyè)游客比例从35%升至62%。婺源站日均发送旅客从1775人次增至2024年的6145人次,2025年夏季达7213人次。这条“最美高铁”串起沿线景区,把客流变成富民收入,沿线百姓的生活轨迹也在悄然改变,古村落的烟火气与高铁时代的脉搏(màibó)同频跳动。
在(zài)距离篁岭500公里外的福建古田翠屏湖,曾是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的秘境,如今却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湖边码头天天排起长队(chángduì),电动画舫(huàfǎng)满载游客穿梭湖面(húmiàn),欢声笑语回荡在36座小岛间。自打合福高铁开通后,“八闽第一(dìyī)湖”“福建千岛湖”的名号随着高铁传遍四方,越来越响,暑期单日游客量突破5000人次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(bùgǎn)想。
高铁一通,翠屏湖畔村民的(de)日子(rìzi)也红火起来。极乐村的陈先生就是典型例子。过去靠种水稻收入微薄,如今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特色(tèsè)民宿。“以前从福州来古田要坐两小时大巴,现在高铁半小时就到了(le)。”他笑着说,“靠着高铁带来的游客,收入比十年前翻了好几倍。”
古田县文旅局局长余兰说:“合福高铁就像一把金钥匙,打开了古田这颗‘八闽明珠’。”翠屏湖有37.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、36座岛屿,入选(rùxuǎn)福建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(ànlì),可过去交通不便,只能默默无闻。高铁一来(yīlái),翠屏湖瞬间融入福州等大城市的“1-3小时旅游圈”,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了“金山(jīnshān)银山”。数据显示,合福高铁开通十年(nián)来,古田年接待游客量(yóukèliàng)逐年增长,其中高铁贡献超四成流量。翠屏湖,正是(zhèngshì)这波“高铁红利”的直接受益者。
今年暑期,江西(jiāngxī)上饶的葛仙村度假区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门地。合福高铁与沪昆高铁在上饶交汇,赣东北的文旅格局被彻底激活,像葛仙村这样的新兴景点迅速崛起(juéqǐ),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(qiánlái)打卡。
高铁经济(jīngjì)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上饶青年张明(zhāngmíng)是葛仙村度假区(dùjiàqū)的资深讲解员,他说(shuō):“合福高铁开通之后,变化(biànhuà)翻天覆地。以前交通不便,游客少,现在上海、杭州、福州、厦门的游客几小时就到了。我的月收入从两千多涨到了五千以上,村里人也翻新房子开民宿、餐馆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葛仙山(xiānshān)度假区副总经理沈兴冲介绍:“合福高铁开通后,景区年接待游客(yóukè)量从2015年的(de)15万人次增长至(zhì)2024年的180万人次,增长近12倍,其中65%的游客来自高铁沿线城市。景区抓住机遇,推出各类优惠活动,同时开发夜游项目和沉浸式演艺,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.2天延长(yáncháng)至2.8天。”
旅游规划专家李磊表示:“高铁网络把区域景点串成珍珠项链。葛仙村的(de)成功不是偶然,它利用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,凭借道教文化和自然风光,打造沉浸(chénjìn)式度假(dùjià)区,满足了(le)城市人短途度假、文化体验和网红打卡的需求(xūqiú)。高铁让葛仙村从‘潜力股’蜕变成文旅融合的标杆。”
茶道新韵(xīnyùn) 钢铁动脉续写千年茶章
下梅村茶商林茗源的(de)茶室里,飘散着武夷岩茶的醇香(chúnxiāng)。这位传承祖辈茶业的年轻人,如今通过高铁快运将茶叶送往全国,“以前物流慢,茶叶香气会散,现在客户次日就能尝到鲜茶。”随着高铁快运网络的完善,他的老宅翻新成茶文化空间,吸引游客(yóukè)前来品茗观景,茶香与(yǔ)商机在铁轨延伸中交织(jiāozhī)。
合福(héfú)高铁正重塑着(zhe)“万里茶(chá)道”的现代形态。武夷山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:“高铁不仅带来速度,更推动茶产业的流通革命”昔日从下梅古码头启程的茶叶,如今通过高铁物流网络实现国内重点城市“次日达”,“大红袍号”中欧班列更是延续万里茶道驶向欧亚大陆,延续着驼铃古道的文明记忆,又以(yǐ)数字时代的效率重构了(le)商贸通道。
十年间,这条“钢铁茶道”让武夷山茶产业焕发新(xīn)生机。下梅村从茶商聚集地升级为文旅热点,日均接待游客量(yóukèliàng)较高铁开通前增长(zēngzhǎng)数倍。林茗源的茶室墙上,挂着一张泛黄的老地图——当年(dāngnián)商队沿着茶道北上,如今高铁正让这条千年商路在新时代延伸出更广阔的天地。
“高铁一通(yítòng),人才、技术、资本都进来了。”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说,“以前因交通不便难以引进的高端茶科技专家,如今(rújīn)通过(tōngguò)合福高铁实现高频次往返。”公司联合浙江大学、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在(zài)武夷山设立“科技小院”,专家们乘高铁数小时内(nèi)即可抵达茶园,现场指导病虫害防治、工艺改良等关键技术攻关,彻底改变了传统茶产业(chǎnyè)“单打独斗”的模式。
高铁构建的“3小时经济圈”,正在重塑茶产业的创新生态。武夷山市科技局负责人(fùzérén)指出:“高铁不仅缩短(suōduǎn)了(le)物理距离,更打破了产学研之间的壁垒(bìlěi)。”借助高铁网络,武夷星建立(jiànlì)的“科技小院”与全国顶尖科研机构形成联动,从茶叶种植到精深加工(jiāgōng),从病虫害预警到智能监测系统,200余项科研成果在这里落地转化,推动武夷岩茶从“经验制茶”向“科学种茶”转型。
科技赋能的成效在数据中清晰可见。武夷星参与制定29项(xiàng)国际、国家标准(guójiābiāozhǔn),大红袍(dàhóngpáo)销量连续24年领先,品牌价值突破45亿元(yìyuán)。年收购毛茶20万吨的背后,是高铁(gāotiě)带来的技术革新,让智能发酵设备、精准分级系统等现代科技贯穿全产业链。企业门店从(cóng)个位数扩展至全国数百家,带动2万多户茶农增收3.6亿元。这条由高铁铺就的科技兴茶之路,让武夷山的茶香飘向全国,走向世界。
清晨(qīngchén)的武夷山茶研习(yánxí)社清晨茶香袅袅,上海(shànghǎi)游客王女士在“一堂茶课”展区体验摇青工序,兴奋地说:“亲手感受茶叶变化,比看更有意思。”如今,这样的游客在武夷山随处可见。茶农老陈的茶园成了“体验基地”,上周亲子团的孩子(háizi)们采茶,家长们体验揉捻,走时都(dōu)带了几罐亲手制的茶。老陈笑(chénxiào)着说:“以前游客匆匆路过,现在都愿意留下来深度体验。”
合福高铁激活了武夷山“茶旅融合”新业态。茶研习社负责人(fùzérén)介绍(jièshào),高铁缩短了时空距离,让游客停留时间从“过路游”延长至“沉浸式体验”。五大展区串联起采茶、制茶、品茶的完整链条。据统计,高铁开通后(hòu),茶旅融合收入占比超(bǐchāo)40%,二次消费项目贡献突出,游客从“看茶”转向(zhuǎnxiàng)“做茶”“买茶”的消费模式逐渐形成。
为承接高铁(gāotiě)带来的客流红利,武夷山市推出(tuīchū)“无缝接驳”服务。武夷山北站客运值班员傅群介绍,公交末班运营(yùnyíng)时间延长至最后一趟高铁到达(dàodá),游客出站可免费乘公交直达市区和景区(jǐngqū),实现“零距离”接驳。便捷高铁网络将武夷山茶文化资源转化为吸引力,使其成为流动的茶文化博物馆,吸引八方来客感受茶文化。
脉动升级 黄金通道(tōngdào)再造经济新版图
在(zài)合福高铁经济试验区,贪玩游戏科技公司的办公室里(lǐ),上海籍算法工程师张一峰正在调试新游戏引擎。他每周五傍晚搭乘高铁返回上海,周一清晨准时(zhǔnshí)出现在上饶工位。这种“双城生活”成为可能,正是合福高铁带来的变革。“以前从(cóng)上海招高级技术人才,对方总顾虑异地通勤(tōngqín)。现在3小时直达,人才引进阻力小了近一半。”副总经理李辉军说道。这种通勤便利不仅改变(gǎibiàn)了个人选择,更重塑了区域人才格局。翼空无人机(wúrénjī)科技(江西)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益民直言:“高铁让产业链协同(xiétóng)效率倍增,我们研发团队常往返于上海、合肥与上饶,技术研讨(yántǎo)如同同城会议。”
合福高铁(gāotiě)构建了皖赣闽三省“人才(réncái)共享生态圈”。数据显示,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已吸引京东(jīngdōng)、阿里、网易等1195家数字经济企业落户,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动率(liúdònglǜ)提升40%。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创新要素的加速(jiāsù)流动,产学研合作从“单点突破”转向“网状协同”,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(zhuǎnhuà)周期显著缩短。当300公里时速的列车穿梭于长三角与闽赣山水之间,不仅运送着(zhe)旅客,更承载着技术、资本与智慧的双向(shuāngxiàng)奔赴,让区域发展从“单兵突进”迈向“集群突破”的新阶段。
飞驰的(de)“中国高铁”,本身就是一张流动的金名片。合福高铁日均近10万人次(wànréncì)的旅客发送量,让每一节车厢都成为展示沿线风光的“移动展厅(zhǎntīng)”。江西上饶深谙此道,精心冠名“三清山号”高铁列车。车厢内,三清山的云海奇峰、婺源的晒秋胜景通过头片、桌贴(zhuōtiē)、视频滚动播放,乘客在旅途(lǚtú)中便能沉浸式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。
“高铁开通后,景区知名度显著提升,品牌价值评估(pínggū)达495亿元,”三清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,“这直接带动了高铁沿线民宿集群的(de)兴起(xīngqǐ),相关投资已超20亿元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沿线政府联合推出的“高铁+文旅”惠民卡,真正实现了“一卡在手,畅游皖赣闽”。游客王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电子卡:“周末从合肥出发,上午(shàngwǔ)在婺源看油菜花,下午就能(néng)到武夷山品茶,让(ràng)跨省游像串门一样方便。”这张小小的卡片,巧妙地将奔涌的“客流(kèliú)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“商流”。
乡村(xiāngcūn)蝶变 幸福快车加速振兴征程
在“中国食用菌之都”古田县,90后青年陈明骑着电动车(diàndòngchē)穿过县城,10分钟就抵达晟农农业公司的恒温厂房(chǎngfáng)。他(tā)熟练地将冻干银耳羹贴上(shàng)快递单:“这批订单明早就能摆上上海(shànghǎi)超市货架。”曾经在电子厂日夜倒班的他,如今守着家门月增收2000元(yuán),还多了陪伴父母的时间。恒温车间里机器轰鸣,古田北站外物流车川流不息,这条钢铁(gāngtiě)动脉不仅送来游客,更送来产业机遇,让3000多位村民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古田县人社局负责人指着产业园沙盘(shāpán)细数变化:“高铁(gāotiě)开通后,古田北站周边20余家电商(diànshāng)物流企业如(rú)雨后春笋般(bān)生长,电商物流、旅游服务等关联产业贡献(gòngxiàn)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。际面村水蜜桃合作社(hézuòshè)带动200余农户年增收超5万元,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0%以上。”当朝阳为(wèi)“世界菌菇中心”的巨型招牌镀上金边,这条穿山越岭的钢铁动脉将列车破风前行的轰鸣声,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鼓点,把“就业致富路”从(cóng)远方(yuǎnfāng)的车间延伸进千家万户的庭院。陈明打包快递的机械臂旁,“古田银耳”的电商数据不断跳动,每一箱银耳的流通轨迹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奋进故事,当县域经济搭上高铁快车,致富的种子便在故乡的土壤里悄然生根。
“周末到啦,坐高铁带娃摘(zhāi)桃去。”周六清晨,福州(fúzhōu)市民(shìmín)林女士牵着(qiānzhe)女儿准时出现在福州站。刷(shuā)身份证(shēnfènzhèng)、过闸机、登上G1902次列车,25分钟后已置身古田际面村的千亩桃园。孩子踮脚摘下沾着露珠的水蜜桃,小脸上满是兴奋:“妈妈,这比游乐场的采摘园好玩多了!”而在三年前,这片桃林还面临滞销(zhìxiāo)困境。“过去卡车进不来,桃子(táozi)烂在地里,乡亲们直掉眼泪。”际面村党支部书记江希桃举着刚摘的蜜桃,指向村口停车场,30多辆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整齐排列,“如今高铁像公交车一样方便,每年有20万人次游客前来赏花采摘,为村集体创收(chuàngshōu)30多万元”
合福高铁的“公交化(gōngjiāohuà)”运营正在重构城乡时空版图。数据显示,该线路日均开行155列,高峰时段(shíduàn)福州站至古田北站(běizhàn)平均8分钟一班,上海家庭乘早班高铁赴婺源晒秋,傍晚带着油纸伞手作返程的“微度假(dùjià)”模式成为常态。这种(zhèzhǒng)高频次、短时距的交通网络,让3小时内的“快旅慢游”覆盖人口激增2.4亿。古田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郑(zhèng)通书指着数据图表说:“福建农旅融合产值十年增长(zēngzhǎng)320%,‘高铁+农业’‘高铁+文旅’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,从采摘园到(yuándào)民宿集群,从农产品直供到文创开发,这条钢铁动脉正以公交化的节奏,把(bǎ)乡村资源(zīyuán)转化为都市人的休闲消费场景(chǎngjǐng)。”夕阳下,林女士的购物袋里装着水蜜桃和手作纸伞,高铁车窗外掠过成片果园与茶山,城乡之间的边界在流动中悄然消融。
清晨7点,上海退休教师李淑芬拖着行李箱走出南平市站,这是她今年第三次坐高铁来度假。同行的老年大学同学们正翻看康养社区活动表。“G1653次列车2小时41分直达(zhídá),比市内地铁还高效。”她边(biān)说边展示手机(shǒujī)里的行程安排:“早上(zǎoshàng)在城隍庙吃蟹粉生煎,中午就能(néng)捧着岩茶看云海,这才叫神仙日子。”这种“跨城养老”的节奏,正是(zhèngshì)合福高铁赋予都市老年人的新生活方式。
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(dùjiàqū)的常住客流中,“银发(yínfā)候鸟”占比接近一半。当地(dāngdì)依托高铁优势,打造全周期康养生态。智能医疗站配备远程问诊系统,适老化民宿装有(zhuāngyǒu)跌倒(diēdǎo)感应地板,餐厅厨房按上海口味定制低糖餐。数据显示,2024年接待60岁以上游客超58万人次,是高铁开通前的3倍。高铁不仅运送旅客,更承载着健康(jiànkāng)需求与生活品质的升级。
“十年间银发游客占比从一成跃升至三成以上,疗养式旅居催生医疗康养(kāngyǎng)、文化体验、地产租赁的‘银发经济金三角(jīnsānjiǎo)’。”武夷山市副市长邱敏介绍,更深远的变化在于银发群体的跨城流动,许多北上广退休(tuìxiū)医生、教师在此长期旅居,义务开展(kāizhǎn)义诊支教。当(dāng)上海阿姨(āyí)与本地茶农共跳广场舞时,高铁带来的不仅是客流,更是跨代际的文化交融。这条贯通南北的线路,正在用300公里时速的节奏,编织着“跨城养老”的幸福图景(tújǐng),银发族的欢声笑语,正成为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新动能。
合福高铁的发展,是新时代中国(zhōngguó)高铁发展的一个(yígè)缩影。站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,这条纵贯(zòngguàn)三省的“黄金纽带”,以每日超70对(duì)列车的运行密度,承载着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的奔涌洪流,构建起(qǐ)“高铁+产业”“高铁+文旅”“高铁+乡村振兴”融合发展示范带,持续为区域协调(xiétiáo)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共同富裕的幸福篇章。
(来源:海峡消费报 作者:李翔(lǐxiáng) 余建)
“一束光,穿梭在烟雨江南。仆仆风尘千沟万壑成(chéng)过往。”一曲醉美合福(héfú),描绘了合福高铁沿线秀美风光,也反映了赣闽百姓对修建(xiūjiàn)高铁的热切期盼。
合福高铁于2015年6月28日正式通车,串联起皖赣闽三省,重构(zhònggòu)了沿线产业(chǎnyè)版图、加速了产业转型、更以“流动的(de)风景”绘就了全域旅游画卷,在青山绿水间铺就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。
截至今年6月底,合福高铁闽赣段已累计发送旅客(lǚkè)1.4亿人次。
山海(shānhǎi)同频 高铁激活全域旅游新格局
李见华是婺源篁(huáng)岭(lǐng)的村民,过去(guòqù)守(shǒu)着老宅,靠种地和打零工过活。合福高铁(gāotiě)开通后,他和妻子刘芳把老宅改造成“厚塘庄园(zhuāngyuán)”民宿。他说:“十年前游客从南昌来婺源要坐5小时大巴,现在高铁1多小时就到了。”如今,篁岭有200多间精品民宿,村子热闹起来。李见华的母亲加入“晒秋大妈”表演队,展示传统晒秋习俗,为家庭带来了额外收入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高铁的(de)高效通达重塑了旅游格局。武夷山旅行社协会会长施红军说:“高铁改变了旅游格局,形成‘3小时黄金旅游带’,游客可以‘快旅慢游’,深入体验当地文化。”这种交通(jiāotōng)方式的革新与文旅(wénlǚ)需求的升级形成共振,推动沿线(yánxiàn)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。
十年(nián)来(lái),合福高铁带动沿线旅游经济爆发式增长。婺源篁(huáng)岭年接待游客(yóukè)从不足10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200万人次,过夜(guòyè)游客比例从35%升至62%。婺源站日均发送旅客从1775人次增至2024年的6145人次,2025年夏季达7213人次。这条“最美高铁”串起沿线景区,把客流变成富民收入,沿线百姓的生活轨迹也在悄然改变,古村落的烟火气与高铁时代的脉搏(màibó)同频跳动。
在(zài)距离篁岭500公里外的福建古田翠屏湖,曾是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的秘境,如今却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湖边码头天天排起长队(chángduì),电动画舫(huàfǎng)满载游客穿梭湖面(húmiàn),欢声笑语回荡在36座小岛间。自打合福高铁开通后,“八闽第一(dìyī)湖”“福建千岛湖”的名号随着高铁传遍四方,越来越响,暑期单日游客量突破5000人次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(bùgǎn)想。
高铁一通,翠屏湖畔村民的(de)日子(rìzi)也红火起来。极乐村的陈先生就是典型例子。过去靠种水稻收入微薄,如今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特色(tèsè)民宿。“以前从福州来古田要坐两小时大巴,现在高铁半小时就到了(le)。”他笑着说,“靠着高铁带来的游客,收入比十年前翻了好几倍。”
古田县文旅局局长余兰说:“合福高铁就像一把金钥匙,打开了古田这颗‘八闽明珠’。”翠屏湖有37.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、36座岛屿,入选(rùxuǎn)福建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(ànlì),可过去交通不便,只能默默无闻。高铁一来(yīlái),翠屏湖瞬间融入福州等大城市的“1-3小时旅游圈”,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了“金山(jīnshān)银山”。数据显示,合福高铁开通十年(nián)来,古田年接待游客量(yóukèliàng)逐年增长,其中高铁贡献超四成流量。翠屏湖,正是(zhèngshì)这波“高铁红利”的直接受益者。
今年暑期,江西(jiāngxī)上饶的葛仙村度假区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门地。合福高铁与沪昆高铁在上饶交汇,赣东北的文旅格局被彻底激活,像葛仙村这样的新兴景点迅速崛起(juéqǐ),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(qiánlái)打卡。
高铁经济(jīngjì)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上饶青年张明(zhāngmíng)是葛仙村度假区(dùjiàqū)的资深讲解员,他说(shuō):“合福高铁开通之后,变化(biànhuà)翻天覆地。以前交通不便,游客少,现在上海、杭州、福州、厦门的游客几小时就到了。我的月收入从两千多涨到了五千以上,村里人也翻新房子开民宿、餐馆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葛仙山(xiānshān)度假区副总经理沈兴冲介绍:“合福高铁开通后,景区年接待游客(yóukè)量从2015年的(de)15万人次增长至(zhì)2024年的180万人次,增长近12倍,其中65%的游客来自高铁沿线城市。景区抓住机遇,推出各类优惠活动,同时开发夜游项目和沉浸式演艺,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.2天延长(yáncháng)至2.8天。”
旅游规划专家李磊表示:“高铁网络把区域景点串成珍珠项链。葛仙村的(de)成功不是偶然,它利用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,凭借道教文化和自然风光,打造沉浸(chénjìn)式度假(dùjià)区,满足了(le)城市人短途度假、文化体验和网红打卡的需求(xūqiú)。高铁让葛仙村从‘潜力股’蜕变成文旅融合的标杆。”
茶道新韵(xīnyùn) 钢铁动脉续写千年茶章
下梅村茶商林茗源的(de)茶室里,飘散着武夷岩茶的醇香(chúnxiāng)。这位传承祖辈茶业的年轻人,如今通过高铁快运将茶叶送往全国,“以前物流慢,茶叶香气会散,现在客户次日就能尝到鲜茶。”随着高铁快运网络的完善,他的老宅翻新成茶文化空间,吸引游客(yóukè)前来品茗观景,茶香与(yǔ)商机在铁轨延伸中交织(jiāozhī)。
合福(héfú)高铁正重塑着(zhe)“万里茶(chá)道”的现代形态。武夷山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:“高铁不仅带来速度,更推动茶产业的流通革命”昔日从下梅古码头启程的茶叶,如今通过高铁物流网络实现国内重点城市“次日达”,“大红袍号”中欧班列更是延续万里茶道驶向欧亚大陆,延续着驼铃古道的文明记忆,又以(yǐ)数字时代的效率重构了(le)商贸通道。
十年间,这条“钢铁茶道”让武夷山茶产业焕发新(xīn)生机。下梅村从茶商聚集地升级为文旅热点,日均接待游客量(yóukèliàng)较高铁开通前增长(zēngzhǎng)数倍。林茗源的茶室墙上,挂着一张泛黄的老地图——当年(dāngnián)商队沿着茶道北上,如今高铁正让这条千年商路在新时代延伸出更广阔的天地。
“高铁一通(yítòng),人才、技术、资本都进来了。”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说,“以前因交通不便难以引进的高端茶科技专家,如今(rújīn)通过(tōngguò)合福高铁实现高频次往返。”公司联合浙江大学、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在(zài)武夷山设立“科技小院”,专家们乘高铁数小时内(nèi)即可抵达茶园,现场指导病虫害防治、工艺改良等关键技术攻关,彻底改变了传统茶产业(chǎnyè)“单打独斗”的模式。
高铁构建的“3小时经济圈”,正在重塑茶产业的创新生态。武夷山市科技局负责人(fùzérén)指出:“高铁不仅缩短(suōduǎn)了(le)物理距离,更打破了产学研之间的壁垒(bìlěi)。”借助高铁网络,武夷星建立(jiànlì)的“科技小院”与全国顶尖科研机构形成联动,从茶叶种植到精深加工(jiāgōng),从病虫害预警到智能监测系统,200余项科研成果在这里落地转化,推动武夷岩茶从“经验制茶”向“科学种茶”转型。
科技赋能的成效在数据中清晰可见。武夷星参与制定29项(xiàng)国际、国家标准(guójiābiāozhǔn),大红袍(dàhóngpáo)销量连续24年领先,品牌价值突破45亿元(yìyuán)。年收购毛茶20万吨的背后,是高铁(gāotiě)带来的技术革新,让智能发酵设备、精准分级系统等现代科技贯穿全产业链。企业门店从(cóng)个位数扩展至全国数百家,带动2万多户茶农增收3.6亿元。这条由高铁铺就的科技兴茶之路,让武夷山的茶香飘向全国,走向世界。
清晨(qīngchén)的武夷山茶研习(yánxí)社清晨茶香袅袅,上海(shànghǎi)游客王女士在“一堂茶课”展区体验摇青工序,兴奋地说:“亲手感受茶叶变化,比看更有意思。”如今,这样的游客在武夷山随处可见。茶农老陈的茶园成了“体验基地”,上周亲子团的孩子(háizi)们采茶,家长们体验揉捻,走时都(dōu)带了几罐亲手制的茶。老陈笑(chénxiào)着说:“以前游客匆匆路过,现在都愿意留下来深度体验。”
合福高铁激活了武夷山“茶旅融合”新业态。茶研习社负责人(fùzérén)介绍(jièshào),高铁缩短了时空距离,让游客停留时间从“过路游”延长至“沉浸式体验”。五大展区串联起采茶、制茶、品茶的完整链条。据统计,高铁开通后(hòu),茶旅融合收入占比超(bǐchāo)40%,二次消费项目贡献突出,游客从“看茶”转向(zhuǎnxiàng)“做茶”“买茶”的消费模式逐渐形成。
为承接高铁(gāotiě)带来的客流红利,武夷山市推出(tuīchū)“无缝接驳”服务。武夷山北站客运值班员傅群介绍,公交末班运营(yùnyíng)时间延长至最后一趟高铁到达(dàodá),游客出站可免费乘公交直达市区和景区(jǐngqū),实现“零距离”接驳。便捷高铁网络将武夷山茶文化资源转化为吸引力,使其成为流动的茶文化博物馆,吸引八方来客感受茶文化。
脉动升级 黄金通道(tōngdào)再造经济新版图
在(zài)合福高铁经济试验区,贪玩游戏科技公司的办公室里(lǐ),上海籍算法工程师张一峰正在调试新游戏引擎。他每周五傍晚搭乘高铁返回上海,周一清晨准时(zhǔnshí)出现在上饶工位。这种“双城生活”成为可能,正是合福高铁带来的变革。“以前从(cóng)上海招高级技术人才,对方总顾虑异地通勤(tōngqín)。现在3小时直达,人才引进阻力小了近一半。”副总经理李辉军说道。这种通勤便利不仅改变(gǎibiàn)了个人选择,更重塑了区域人才格局。翼空无人机(wúrénjī)科技(江西)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益民直言:“高铁让产业链协同(xiétóng)效率倍增,我们研发团队常往返于上海、合肥与上饶,技术研讨(yántǎo)如同同城会议。”
合福高铁(gāotiě)构建了皖赣闽三省“人才(réncái)共享生态圈”。数据显示,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已吸引京东(jīngdōng)、阿里、网易等1195家数字经济企业落户,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动率(liúdònglǜ)提升40%。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创新要素的加速(jiāsù)流动,产学研合作从“单点突破”转向“网状协同”,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(zhuǎnhuà)周期显著缩短。当300公里时速的列车穿梭于长三角与闽赣山水之间,不仅运送着(zhe)旅客,更承载着技术、资本与智慧的双向(shuāngxiàng)奔赴,让区域发展从“单兵突进”迈向“集群突破”的新阶段。
飞驰的(de)“中国高铁”,本身就是一张流动的金名片。合福高铁日均近10万人次(wànréncì)的旅客发送量,让每一节车厢都成为展示沿线风光的“移动展厅(zhǎntīng)”。江西上饶深谙此道,精心冠名“三清山号”高铁列车。车厢内,三清山的云海奇峰、婺源的晒秋胜景通过头片、桌贴(zhuōtiē)、视频滚动播放,乘客在旅途(lǚtú)中便能沉浸式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。
“高铁开通后,景区知名度显著提升,品牌价值评估(pínggū)达495亿元,”三清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,“这直接带动了高铁沿线民宿集群的(de)兴起(xīngqǐ),相关投资已超20亿元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沿线政府联合推出的“高铁+文旅”惠民卡,真正实现了“一卡在手,畅游皖赣闽”。游客王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电子卡:“周末从合肥出发,上午(shàngwǔ)在婺源看油菜花,下午就能(néng)到武夷山品茶,让(ràng)跨省游像串门一样方便。”这张小小的卡片,巧妙地将奔涌的“客流(kèliú)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“商流”。
乡村(xiāngcūn)蝶变 幸福快车加速振兴征程
在“中国食用菌之都”古田县,90后青年陈明骑着电动车(diàndòngchē)穿过县城,10分钟就抵达晟农农业公司的恒温厂房(chǎngfáng)。他(tā)熟练地将冻干银耳羹贴上(shàng)快递单:“这批订单明早就能摆上上海(shànghǎi)超市货架。”曾经在电子厂日夜倒班的他,如今守着家门月增收2000元(yuán),还多了陪伴父母的时间。恒温车间里机器轰鸣,古田北站外物流车川流不息,这条钢铁(gāngtiě)动脉不仅送来游客,更送来产业机遇,让3000多位村民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古田县人社局负责人指着产业园沙盘(shāpán)细数变化:“高铁(gāotiě)开通后,古田北站周边20余家电商(diànshāng)物流企业如(rú)雨后春笋般(bān)生长,电商物流、旅游服务等关联产业贡献(gòngxiàn)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。际面村水蜜桃合作社(hézuòshè)带动200余农户年增收超5万元,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0%以上。”当朝阳为(wèi)“世界菌菇中心”的巨型招牌镀上金边,这条穿山越岭的钢铁动脉将列车破风前行的轰鸣声,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鼓点,把“就业致富路”从(cóng)远方(yuǎnfāng)的车间延伸进千家万户的庭院。陈明打包快递的机械臂旁,“古田银耳”的电商数据不断跳动,每一箱银耳的流通轨迹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奋进故事,当县域经济搭上高铁快车,致富的种子便在故乡的土壤里悄然生根。
“周末到啦,坐高铁带娃摘(zhāi)桃去。”周六清晨,福州(fúzhōu)市民(shìmín)林女士牵着(qiānzhe)女儿准时出现在福州站。刷(shuā)身份证(shēnfènzhèng)、过闸机、登上G1902次列车,25分钟后已置身古田际面村的千亩桃园。孩子踮脚摘下沾着露珠的水蜜桃,小脸上满是兴奋:“妈妈,这比游乐场的采摘园好玩多了!”而在三年前,这片桃林还面临滞销(zhìxiāo)困境。“过去卡车进不来,桃子(táozi)烂在地里,乡亲们直掉眼泪。”际面村党支部书记江希桃举着刚摘的蜜桃,指向村口停车场,30多辆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整齐排列,“如今高铁像公交车一样方便,每年有20万人次游客前来赏花采摘,为村集体创收(chuàngshōu)30多万元”
合福高铁的“公交化(gōngjiāohuà)”运营正在重构城乡时空版图。数据显示,该线路日均开行155列,高峰时段(shíduàn)福州站至古田北站(běizhàn)平均8分钟一班,上海家庭乘早班高铁赴婺源晒秋,傍晚带着油纸伞手作返程的“微度假(dùjià)”模式成为常态。这种(zhèzhǒng)高频次、短时距的交通网络,让3小时内的“快旅慢游”覆盖人口激增2.4亿。古田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郑(zhèng)通书指着数据图表说:“福建农旅融合产值十年增长(zēngzhǎng)320%,‘高铁+农业’‘高铁+文旅’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,从采摘园到(yuándào)民宿集群,从农产品直供到文创开发,这条钢铁动脉正以公交化的节奏,把(bǎ)乡村资源(zīyuán)转化为都市人的休闲消费场景(chǎngjǐng)。”夕阳下,林女士的购物袋里装着水蜜桃和手作纸伞,高铁车窗外掠过成片果园与茶山,城乡之间的边界在流动中悄然消融。
清晨7点,上海退休教师李淑芬拖着行李箱走出南平市站,这是她今年第三次坐高铁来度假。同行的老年大学同学们正翻看康养社区活动表。“G1653次列车2小时41分直达(zhídá),比市内地铁还高效。”她边(biān)说边展示手机(shǒujī)里的行程安排:“早上(zǎoshàng)在城隍庙吃蟹粉生煎,中午就能(néng)捧着岩茶看云海,这才叫神仙日子。”这种“跨城养老”的节奏,正是(zhèngshì)合福高铁赋予都市老年人的新生活方式。
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(dùjiàqū)的常住客流中,“银发(yínfā)候鸟”占比接近一半。当地(dāngdì)依托高铁优势,打造全周期康养生态。智能医疗站配备远程问诊系统,适老化民宿装有(zhuāngyǒu)跌倒(diēdǎo)感应地板,餐厅厨房按上海口味定制低糖餐。数据显示,2024年接待60岁以上游客超58万人次,是高铁开通前的3倍。高铁不仅运送旅客,更承载着健康(jiànkāng)需求与生活品质的升级。
“十年间银发游客占比从一成跃升至三成以上,疗养式旅居催生医疗康养(kāngyǎng)、文化体验、地产租赁的‘银发经济金三角(jīnsānjiǎo)’。”武夷山市副市长邱敏介绍,更深远的变化在于银发群体的跨城流动,许多北上广退休(tuìxiū)医生、教师在此长期旅居,义务开展(kāizhǎn)义诊支教。当(dāng)上海阿姨(āyí)与本地茶农共跳广场舞时,高铁带来的不仅是客流,更是跨代际的文化交融。这条贯通南北的线路,正在用300公里时速的节奏,编织着“跨城养老”的幸福图景(tújǐng),银发族的欢声笑语,正成为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新动能。
合福高铁的发展,是新时代中国(zhōngguó)高铁发展的一个(yígè)缩影。站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,这条纵贯(zòngguàn)三省的“黄金纽带”,以每日超70对(duì)列车的运行密度,承载着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的奔涌洪流,构建起(qǐ)“高铁+产业”“高铁+文旅”“高铁+乡村振兴”融合发展示范带,持续为区域协调(xiétiáo)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共同富裕的幸福篇章。
(来源:海峡消费报 作者:李翔(lǐxiáng) 余建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